时间: 2024-04-24 08:24:30 | 作者: 环球直播app
产品概述:
5000千米,相当于从贵阳到新疆乌鲁木齐的直线千米长的电线需要多长时间?
以前,贵州玉蝶电工股份有限公司要完成这个目标,即便开足最大马力满负荷生产也需要4天时间,一天三班倒的情况下,每个班需要80人至90人。现在,该公司只需1天就能够实现生产,且每班人数约30人,用工数从1000人左右降至90人,工时从96小时减至24小时。
位于小孟工业园的玉蝶电工是贵州省“专精特新”企业、民营电子信息制造业10强,主要生产工业及民用电线电缆、电力电缆、高低压开关柜等五大类产品,产品遍布贵州市场,辐射广西、云南、四川、湖北等周边省份。
降本增效是公司实现高水平发展的途径和目的。2018年,玉蝶电工新厂区在贵阳经开区投产后,就围绕绿色制造、绿色产品、绿色供应等打造绿色工厂,推进节能降耗,其中,“大数据+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智慧生产场景遍及12条生产线,成为该公司打造绿色工厂的一大亮点。
走进玉蝶电工的智能电线生产车间,拉丝、绞丝、束丝、挤塑、交联、检验、包装、入库等环节的生产线上,没有了忙碌的工人,取而代之的是智造设备和敏捷的机器人。
在电线制造的第一道工序拉丝环节,拉丝机正将原材料铜杆拉成铜丝。“以前,一台拉丝机只能拉一根丝,拉14根铜丝需要14台机器,现在1台机器一次可以拉14根。”贵州玉蝶电工股份有限公司品质部部长朱正斌说。
进入下一道工序,绞丝机将拉好的9根铜丝束绞在一起,成为电线的铜芯。这一环节以前需要工人借助设备逐根束绞铜丝,有些大规格铜芯甚至需要30多根铜丝才能束绞完成,效率低下。现在,不论规格尺寸,一台设备就可完成。
如果说绞丝、束丝等环节是玉蝶电工通过更新设备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那后面的智造环节不仅提升了效率,更为产品质量上了多重“保险”。
最明显的就是交联环节。该环节通过电子加速器辐照交联,可极大提高电线耐热、抗老化及阻燃、耐温等性能。以前换线需要停设备、重新接线头,现在设备实现了双头运转,不用停机就可换线,避免了零头线的出现,产品一次送检合格率极大提升。
进入智能检测环节,每根电线道关卡,整一个完整的过程的主角全是智能检测设备。第1道关卡,一台红外测控仪检测尚未冷却的电线道关卡,另一台红外测控仪检测冷却后的电线成品外径是不是满足工艺规定;第3道关卡,一台凹凸检测仪检测电线表面是否光滑平整。
来到第4道关卡,一台高频火花机对着穿梭而过的电线kV的高压,电线表面若有破口、露头、绝缘厚度不达标、偏芯等情况,瞬间就会被击穿,红色警报立即响起;第5道关卡,设备会检测成圈后的电线长度,确保定量包装,长度如果不达标,设备也会发出警报。
只有通过5道关卡的产品才会流入下一个环节,进行包膜、贴标、捆扎、计数,机器完成这些工序后,它的10多个“同事”黄色机械臂,抓起一盘盘电线装进各自货箱,整齐地码垛。每个货箱里放哪种产品、放多少卷,机械臂都“心中有数”。
下一道工序的主角是RGV小车。机械臂每装满一个货箱,就会给数据中心主控台发送信号,收到信息的主控台给RGV小车下达指令,它便顺着轨道搬运货物。拖着电线的RGV小车沿轨道自己上电梯、穿过空中连廊,进入智能立体仓库,便可卸下装有175卷电线的货箱,整一个完整的过程仅用时1分半。
在智能立体仓库,RGV小车拥有另一名得力“同事”堆垛机器人。在电脑旁,仓库工作人员韦小国根据出货单,输入一款电线米高的堆垛机器人就开始找货。仅1分钟,机器人就准确找到了一盘装有175卷蓝色电线的货箱,并交给驾驶叉车的工人。
“每个规格的产品都有一个编码,在生产的全部过程中,这个唯一的身份证号已被录入大数据系统。要出货时,只需输入编码,堆垛机器人就能快速准确找到货物。”韦小国说。
智能立体仓库建设是玉蝶电工提高仓库利用率的重要举措。通过智能立体仓库协同大数据平台和机器人军团,在仓库空间利用率提高了一倍以上、储存量翻了三倍的同时,还大幅度降低了能源能耗和人力成本。
朱正斌介绍,为了让机器人军团高效准确作业,玉蝶电工建设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及智能仓储一体化智能线缆生产线,协同公司OSC数据协同工作中心,实现了生产智能化、管理精细化、营销精准化。通过数据反复训练的机器人,其“耳朵”“眼睛”等感官的灵敏度也在提升。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智能制造利用先进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将人从高强度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后,是否意味着生产的全部过程不再需要人力?如今,玉蝶电工解放出来的人力成了机器监督员、数据审核员、新技术和新生产方式的创新者。工人的这几种新身份,在该公司的科学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中正发挥着非消极作用。去年被评为省级绿色工厂后,该公司今年将继续申报国家级绿色工厂和绿色供应链企业,逐步提升发展含“绿”量。